而诸葛亮也马上心领神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思维方向了,所以完全不会觉得意外。反而觉得立刻就能顺着思路往下想细节,兄弟俩非常有默契。
其余众人,鲁肃是最能跟诸葛瑾思维契合的,庞统、周瑜段位就稍微低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人智力和经验不如鲁肃,只是鲁肃比他俩更有大局观,视野站位也更高远。
众人就顺着这个思路,互相启发地聊了一会儿,模模糊糊有了些努力的方向,但总觉得还是挺空中楼阁的,难以落地。
诸葛亮想了想,建议道:“大哥,不如说说,你心目中那个选官之法变革之后,究竟要实现怎样一个效果,然后我们才好讨论究竟要出让多少利益、如何妥协。”
诸葛瑾一想也对,既然要谈条件,肯定要把理想状态的开价先说清楚。
这方面他就在行了,因为后世有那么多科举制改革的现成条件可以拿来借鉴,他稍加修饰、使之符合汉朝的政治基础环境就好了。
诸葛瑾略一梳理,立刻说道:“我理想中的选官之法,自然是要确保地方州郡选拔上来的人才,将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考核,才学不过关的,就重新黜落发回地方,不得重用。
而为了实现考核,在最初选人时,候选的人数就要增加数倍,这样才能挑挑拣拣。原本每个郡每二十万户人口,才出一个孝廉,未来可以比如五万户就出一个候选的人才,到了朝廷之后,再按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录取比,刷掉多余才学不合格的。
甚至,我们可以考虑,把最常用的孝廉和茂才两科结合,允许地方上依然以品行察举候选的人才,在地方上只要有德行,依然可以选上,但到了朝廷考核的时候,如果才学不行,就还是会被黜落。
到时候,德行就成了敲门砖,只是最初的门槛,才学才是最终决定是否授官重用的关键。但我们也不会彻底改掉大汉自古以来重德重孝的倡导,这样可以给天下人更多的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