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为核心,沿嘉陵江、渠江设下十座水寨,每寨配三百精兵,二十艘战船,一旦蒙古人来犯,水寨先袭扰,拖延他们的脚步。同时,利州、阆州的驻军沿陆路机动,形成掎角之势。”
\n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快游走,勾勒出川蜀的防务格局,又猛地一顿,转向宣纸另一侧:“两淮这边,我已让余玠着手疏通汉淮河道,把汉水与淮河的支流连起来。这样一来,四川的战船能顺汉水入淮河,两淮的兵也能逆水而上援蜀。”
\n
“汉淮河道淤塞多年,疏通谈何容易?”彭大雅看着纸上那道连接两河的线条,不禁咂舌。
\n
“所以要与余玠订下战略。”孟珙放下笔,语气沉了几分,“我给他拨了三千厢军,让他督造河工。他则务必达成,在明年开春前,务必让两百料的战船能从襄阳直抵楚州。到那时,水师联防,东西两线的粮草、兵员,就能沿着这条水路流转,蒙古人再想各个击破,便没那么容易了。”
\n
彭大雅听得连连点头,可转瞬又皱起眉:“孟帅想得周全,可这战船、粮草、兵员,哪一样不要朝廷拨款?去年四川遭了旱灾,秋收减产三成,军中粮草已快见底,若朝廷再拖拖拉拉……”
\n
这话像块石头,重重砸在孟珙心上。他何尝不知粮草的重要性?这半年在两淮巡查,见了太多士兵啃着发霉的糙米,穿着打满补丁的冬衣。彭大雅几次上书请求朝廷增拨粮草,回复总是“国库空虚,容后再议”。
\n
“史相那边,怕是不好说话。”孟珙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映出几分疲惫。史嵩之如今是右丞相兼枢密使,总揽朝政,其人虽有才干,却向来重文轻武,更兼与孟珙政见不合,每次议事都要争上几句。
\n
“史嵩之不似灭金时那般果决,如今身居高位,一心想与蒙古议和,”彭大雅压低了声音,“他总说边军耗费太大,不如割让几处州县,换几年太平。上个月我入朝上奏加固钓鱼城,他竟说‘蜀地偏远,得失无关大局’,若不是我据理力争,怕是连那点军饷都批不下来。”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