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掌管中书省。”
“众卿以为如何?”高太后朗声道。
“臣等以为,张大人所极是,臣等附议。”这是早就谈好的事,王珪自然也不会反对,既然不反对,还不如早些同意,给韩缜等人一个好感。
日后他的举荐,只要不是太过触碰旧党的利益,旧党应当是不会拒绝。
“臣等附议。”
王珪为百官之首,又不在两党之中,因此王珪一同意,其他官员纷纷附和,赞同韩缜成为右相。
在高太后的示意下,童贯手捧皇卷,走到台前,以圣旨册封韩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以侍中之身,行中书令之职,执掌中书省。
韩缜高兴之余,陆续将前日商讨的官职,一一举荐出来。
和料想的一样,出了林槩知枢密院事,引起了一阵惊呼之外和百官意外之外,其他人的官职都很在百官的意料之内,或者是猜测范围内。
就是苏轼被擢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也没有起到太大的波澜。
翰林学士却是落在了王安石女婿,蔡卞的头上。
另外,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不知在何时调入汴梁,更是在这一次大换血中成了中书舍人。
起居郎由李格非担任,起居舍人由赵煦观看官员名录时,无意间看到的李夔,由苏轼举荐担任。
任官之事,因为提前商议过,因此没有起太大的波澜。
“太皇太后,官家,近些时日看到汴梁城中,多有流民,甚至有百姓卖儿鬻女,臣询问之下才知,这些流民届是从汴梁周边州府而来,都是些被青苗、市易等条令,逼迫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背景离乡。”
“所以,臣请求,官家和太皇太后应允,废置新法,还百姓一个公道,还百姓一个太平。”
官员任免完成之后,早就得到示意的韩缜率先开口,打响了废置新法的第一枪。
“臣附议。”张璪紧随其后,朗声道,“右相所不虚,臣近日也曾看见汴梁城中多了流民,官家与太皇太后可着大理寺或开封府询问。”
“臣反对。”章惇出列反驳道,“变法条令,乃神宗定下条令,怎可轻废除。”
“臣以为,章大人所不错。”曾布出列,朗声道,“变革之事推行十几年,眼看就要功成,怎可轻易废置,这置神宗于何地。”
“两位大人,此差矣。”吕大防出列,反驳道,“本官今日之前,权知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