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碍于生计,不得不收高额学费。如今官府给月钱,还能编新教材,倒也是件好事。吴先生沉吟半晌:“可以合并,但教材得我们自己编,官府不能插手内容。”
\n
刘满仓一口答应。他知道,雍正年间文字狱盛行,前两年汪景祺案、查嗣庭案闹得人心惶惶,读书人对官府插手文教之事格外敏感。他不想因为这事惹麻烦,更不想让好好的办学之事变了味。
\n
合并后的学堂取名“甘泉书院”,刘满仓亲自题写了匾额。开学那日,书院里挤满了人,有送孩子上学的百姓,有来看热闹的乡绅,连王敬山都来了,还捐了五十两银子。沈清和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学生们说:“你们生在甘泉,长在洛河边,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事理,让家乡变得更好。”
\n
刘满仓站在人群后,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他是陕西米脂人,家里穷,父亲靠给地主扛活供他读书,有回大雪天,父亲为了省几个铜钱,步行二十里路送他去学堂,脚冻得全是冻疮。那时他就想,将来要是有本事,一定要让穷人家的孩子都能念上书。如今,他在甘泉实现了这个心愿。
\n
可麻烦还是来了。雍正六年,陕西学政巡视延安府,到甘泉书院检查时,发现沈清和编的教材里有“民为贵,君为轻”的句子,当即脸色大变,把教材封了,要拿沈清和问罪。
\n
刘满仓得知消息,立刻赶到学政行辕,进门就跪下:“学政大人,教材是我让沈先生编的,要问罪,先问我。”
\n
学政姓周,是个刻板的老官,指着教材上的句子:“刘满仓,你可知这是大逆不道之言?当今圣上最重君权,你竟敢让学生读这个,是想造反吗?”
\n
“大人误会了。”刘满仓抬起头,“‘民为贵,君为轻’是孟子所言,并非沈先生妄言。况且,学生读了这话,才会知道君要爱民,民要敬君,这不是坏事啊。”
\n
“强词夺理!”周学政拍了桌子,“前几年查嗣庭案,就是因为试题里有‘维民所止’,被人参了‘雍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