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先生醉眼朦胧地抬头:“知县大人来了?您给我涨月钱,我就好好教。不然啊,这穷地方的娃娃,学了字也还是种地的命。”
\n
刘满仓气得发抖,当即撤了他的职。可换谁来当先生?县里的秀才要么去了私塾,要么在家务农。他思来想去,写了封信给京城的同窗,求他们推荐有学识又愿意来西北的读书人。信发出去一个月,竟真有个叫沈清和的举人来了——这人是江南人,因不愿依附权贵,落第后便想找个清静地方教书。
\n
刘满仓喜出望外,亲自去城外接他。沈清和穿着青布长衫,背着个书箱,看起来文质彬彬,可一开口就问:“刘大人,你办教育,是想让百姓识字,还是想让他们考功名?”
\n
“先识字,再谈别的。”刘满仓领着他往官学走,“百姓不识字,就容易被人蒙骗,官府的告示看不懂,自家的地契也认不全。我想让甘泉的娃娃,不管穷富,都能念上书。”
\n
沈清和点点头:“这话实在。可私塾那边,怕是不会乐意。”
\n
果然,没过几日,三家私塾的先生就来找刘满仓,说他断了他们的生路。为首的是城西的吴先生,原是前明的举人,在县里颇有声望:“刘大人,官学是官学,私塾是私塾,各教各的,互不相干。您要是强逼我们关门,我们就去延安府告您!”
\n
刘满仓请他们坐下,给每人倒了杯茶:“吴先生,我不是要关私塾,是想让私塾和官学合并。县里的资源有限,分散了,谁都办不好。合并后,所有先生都由官府发月钱,学生不论贫富,一律免费入学。”
\n
“免费?”吴先生愣了,“官府哪来那么多钱?”
\n
“我已经禀明知府大人,从今年的赋税里拨出三成用在教育上。”刘满仓拿出早已拟好的章程,“而且,我还想请各位先生一起编教材,除了四书五经,再加些算术、农桑的内容,让娃娃们学了能用上。”
\n
这话让几位先生动了心。他们虽在私塾教书,可也知道百姓的难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