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长安,就来接你”。
\n
元稹调回长安后,就再也没提过接薛涛的事。薛涛知道后,也没纠缠,只是把常用的红色笺纸换成了灰色,写了首《春望词》,淡淡道尽了失望:
\n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n
后来元稹又遇到了刘采春。刘采春是个歌女,不仅唱得好,还会写乐府诗。元稹看了她的诗,又听了她的歌,当场就赞不绝口:“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元稹还为她写了不少诗。可这段感情,最后也没个结果——元稹后来被贬,俩人就慢慢断了联系。
\n
这么一看,元稹确实够“多情”:跟莺莺始乱终弃,跟薛涛许下承诺又失信,跟刘采春也是聚少离多。可你要是真说他“薄情”,他又能为韦丛写下“曾经沧海”的句子,一辈子都没忘。
\n
其实说到底,元稹的“多情”,也藏着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他是寒门出身,一辈子都在跟“前程”较劲——娶韦丛是为了前程,放弃莺莺是为了前程,就连跟薛涛、刘采春的感情,也不得不让位于仕途。他不是没有真心,只是在“感情”和“前程”之间,他每次都选了后者。就像他写的“功成却忆江南乐,烟波钓叟无烦恼”——他也想过逍遥自在的日子,现实不允许,他背着“薄情”的名声,在宦海里接着闯。
\n
诗风里的真:“平浅明快”藏深情,唱和诗里见性情
\n
不管元稹的情感世界有多争议,有一点没人能否认——他的诗写得是真的好,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后人说他的诗“平浅明快中见丽绝”,意思就是说,他的诗语言不复杂,像唠家常,可越家常,越能写出动人的味道。
\n
比如那首《菊花》:
\n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n
你看这诗,没有生僻字,也没有华丽的比喻,就是写绕着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