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唐朝有个叫刘禹锡的年轻人,21岁就考上了进士——这在唐朝有多难?相当于现在全国几百万考生里,考进了前几十名,直接拿到“中央公务员”入场券。更牛的是,他还和好朋友柳宗元成了“同榜进士”,俩人才华横溢,一出道就被人看好:“这俩小伙子,以后肯定能当大官,干大事!”
\n
谁能想到,12年后,33岁的刘禹锡却赌上了前途,跟着一群人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这场改革像一场闪电,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却持续了146天就灭了。最后,他从“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变成了“被流放的贬官”,一贬就是23年。
\n
今天就聊聊刘禹锡这场“理想与幻灭”的人生转折——不是干巴巴的历史,是他怎么从“少年得志”到“热血改革”,再到“摔得粉身碎骨”的真实故事。
\n
先说说:21岁的刘禹锡,凭啥敢说“要干大事”?
\n
在唐朝,想当大官,要么靠家世,要么靠真本事。刘禹锡两样都占了点:他出身“中山刘氏”,虽然不是顶级豪门,但也是书香门第,从小跟着父亲读儒家经典,写的文章连老师都夸“有大家风范”;更重要的是,他有真才实学,21岁就考中进士,比很多人少走了十几年弯路。
\n
贞元九年(793年),长安的放榜日,人山人海。刘禹锡挤在人群里,抬头看见榜单上“刘禹锡”三个字,激动得手都抖了。旁边的柳宗元拍着他的肩膀,笑着喊:“梦得(刘禹锡的字)!咱们中了!”俩年轻人站在长安街头,看着远处的皇宫,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以后咱们要在朝堂上,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n
那时候的刘禹锡,可不是“混个官当”的人。他写了首《华山歌》,里面有句“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意思是“男子汉要是没点特别的成就,就算当了大官,也只是混日子”。这哪是刚中进士的年轻人说的话?简直是把“我要匡扶社稷”的野心,明明白白写在了诗里。
\n
为啥他这么有底气?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伯乐”——王叔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