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一提起李商隐,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的诗总像蒙着一层薄雾,美得迷离,却也苦得让人揪心。
\n
这位写尽“怅惘”的诗人,小时候是个“小大人”——8岁爹没了,就替爹教弟妹读书;16岁写文章惊艳大官,被当成“未来栋梁”培养。
\n
命运偏跟他开玩笑:想靠才华振兴没落的家,却不小心卷进两派官员的“掐架”里,成了两边都不待见的“叛徒”;想“欲回天地入扁舟”(他诗里写的抱负),却一辈子都在底层打转,连个正经官都没当好。
\n
他的人生,就像他的《无题》诗——满是才华,却也满是说不出的委屈。今天就聊聊李商隐:一个被“早慧”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却把所有苦都酿成诗的天才。
\n
先说李商隐的“少年老成”。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爷爷当过官,到他爹李嗣,做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收入低,还总被调去偏远地方。更惨的是,李商隐8岁那年(约大和三年,829年),爹突然去世了。
\n
这一下,家里天塌了。娘是个普通妇人,没读过书,弟弟妹妹还小,最大的李商隐,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你想想,现在8岁的小孩,还在跟爸妈撒娇要玩具,放学追着蝴蝶跑;8岁的李商隐,得拿起书本,替爹教弟弟妹妹读书了。
\n
有记载说,他那会儿“能诵《五经》,悉通其义”——不仅能背《诗经》《尚书》这些难读的古书,还能讲明白意思。每天晚上,娘在灯下缝补衣服,他就坐在旁边的小桌子前,先把书读透,再一句一句教弟妹:“这个字念‘仁’,就是要对人好;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别强加给别人。”
\n
弟妹要是走神了,他不发脾气,把书合起来,讲个古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比如“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末了加一句:“咱家现在难,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这话从一个8岁孩子嘴里说出来,听着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