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在唐朝的小巷子里碰到少年李商隐,大概率会看到个瘦得像根豆芽菜的小子: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指上沾着墨汁,要么蹲在书铺门口帮人抄书,要么扛着小半袋米往家跑——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大诗人,就是个没了爹、得靠养活全家的寒门子弟。
\n
他这辈子,就像一场“刚看到光就被乌云挡住”的戏:小时候苦到抄书抄到手指流血,好不容易靠才华熬出点名气,又一头扎进“牛李党争”的泥坑,最后连个安稳官都没当上,四十多岁就郁郁而终。今天就聊聊,这个寒门才子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又怎么被命运残酷拽下来的。
\n
爹没了的日子:抄书到手指肿,也没敢放下笔
\n
李商隐的苦,从他9岁那年就开始了——他爹李嗣病死在浙江的官任上。消息传回家,娘抱着他和弟弟妹妹哭了三天三夜,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下来。
\n
唐朝的寒门人家,没了男人就像没了顶梁柱。他娘是个普通妇人,不会种地,不会经商,靠变卖家里的旧东西过日子。没过多久,值钱的东西就卖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10岁的李商隐,看着弟弟妹妹饿肚子,咬咬牙说:“娘,我去干活挣钱。”
\n
他干的活,都是最苦最累的:
\n
-去书铺帮人抄书,一页纸能挣两个小钱。那时候的毛笔硬,纸也糙,他一天要抄几十页,手指被笔杆磨得通红,晚上睡觉一碰到被子就疼,他不敢停——停一天,弟弟妹妹就少一顿饭。
\n
-去米店帮人“贩舂”,就是把稻谷捣成米,再扛去给客户送。他年纪小,力气也小,扛着半袋米走在街上,腰都直不起来,汗顺着下巴往下滴,他不敢喊累——喊累也没人帮他。
\n
-冬天天最冷的时候,他还去河边帮人洗衣裳,河水冻得手发麻,洗一会儿就要往怀里热热,他不敢歇——歇一会儿,就少挣一个铜板。
\n
就算这么苦,他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