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n
你以为王勃写完这篇就“逆袭”了?没有。第二年他坐船去看爹,遇到台风,掉进海里,虽然被救上来了,可受了惊吓,没多久就去世了,才27岁。他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实就悟透了“天赋再高,也抵不过无常”。偏偏就是这“短暂的辉煌”,让《滕王阁序》成了千古名篇——因为他把“失意”和“通透”,全写进去了。
\n
再看李贺,这孩子更是“用命写诗”。他7岁就能写诗,韩愈听说后,专门跑去验证,结果李贺当场写了篇《高轩过》,把韩愈惊得直说“这孩子是神仙下凡吧”。可天赋没给他带来好运气:他爹叫“李晋肃”,“晋”和“进士”的“进”同音,有人就说“李贺考进士,是对他爹不尊重”,硬是把他的科举路堵死了。
\n
没法当官,李贺就骑着一头瘦驴,带着个小童子,每天在外面晃悠,看到啥有意思的、难过的,就赶紧记在纸条上,晚上回家再整理成诗。天冷的时候,他咳着血还在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没钱买纸,就把纸条贴满一屋子,像挂灯笼似的。他妈看到了心疼,说“我儿是把心都呕出来写诗啊”。
\n
后来李贺27岁去世,留下的诗才两百多首,每一首都带着“锋芒”——“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哪里是战场?是他心里的憋屈和不服;“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说的哪里是送朋友?是他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没机会”的遗憾。
\n
这些少年诗人的“光”,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王勃的光,是“失意里的通透”;李贺的光,是“绝境里的不服”。没有这些熬出来的苦,再高的天赋,也写不出能戳中人心的句子。
\n
天赋是“火种”,风雨才是“风箱”:越挫越勇的才是真本事
\n
总说“天赋很重要”,少年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只是“火种”,要是没有“风雨”当风箱,这火很快就灭了。真正厉害的,是那些被风雨浇过,却还能把火燃得更旺的人——比如白居易。
\n
白居易1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