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深秋,长安右内率府的官署里,烛火“噼啪”炸了个火星子,溅在岑参的手背上,他才回过神——手里的毛笔还握在纸上,墨迹晕开了,把“兵曹参军”的“曹”字糊了半边。
\n
这年他刚满30岁,春闱时高中进士的喜悦,被这三个月的抄书日子磨得没了踪影。案上堆着半人高的文书,全是各地军府上报的兵籍名册,每个字都要工工整整抄录三遍,错一个就得从头再来。
\n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哗哗”响,偶尔飘进一片,落在文书上,岑参伸手拂开,指尖触到纸页的凉意,想起年初放榜那天,他骑着马从朱雀大街过,街坊们围着喊“岑进士”,母亲站在人群里,笑得眼角都皱了——那时他以为,中了进士就能当大官,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如今,不过是个抄文书的小官,连给母亲买件新棉袄的俸禄,都得省着花。
\n
“岑参军,这叠名册明早要送上去,别抄错了。”小吏推门进来,把一摞新的竹简放在案上,语气里带着点敷衍。岑参点点头,看着小吏转身时,袍角扫过案边的铜砚台,砚台里的墨汁晃了晃,像他此刻的心思——沉重,却又不甘。
\n
夜里官署里仅他一个人,烛火越烧越短,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走到窗边。长安的夜空被灯火映得泛着橙红,远处的曲江池隐约传来丝竹声,那是达官贵人们在宴饮。他摸出怀里半块干硬的胡饼,咬了一口,就着冷茶水咽下去,觉得鼻子发酸——这就是他寒窗苦读十年,盼来的仕途?像颗被人随意摆弄的棋子,连发光的机会都没有。
\n
他没敢消沉。每天天不亮就到官署,把文书理得整整齐齐,抄录时连笔画的轻重都不敢马虎。闲下来的时候,就把写的诗稿拿出来看,有写长安春景的,有写故乡渭水的,还有些没写完的,是他想象中的边塞——听说安西都护府在招人,那里的风沙大,却能跟着军队建功立业,不像在长安,困在这方寸官署里,连呼吸都觉得闷。
\n
这样的日子熬了五年,天宝八载(公元749年),35岁的岑参终于等到机会——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招幕府判官,他没跟家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