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嵩山深处的一间茅草屋前,19岁的岑参蹲在青石上磨墨。山风卷着松针落在砚台里,他伸手拂开,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咱岑家曾出三相,你要好好读书,莫坠了门楣。”墨汁在砚台里晕开了,像他此刻的心事——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从荆州迁到嵩山隐居,日子虽清苦,这满山的风、满涧的水,倒成了他最早的“诗料”。
\n
他常背着书囊在山里走,看见松鼠衔着松果跳过石阶,就掏出纸笔写“松鼠穿松枝,松果落青泥”;听见山涧流水撞在石头上,就念“石上泉声咽,涧边苔色肥”。有时遇到樵夫,就坐在树下听他们讲山外的事,听他们说安西的风沙、轮台的雪,那些遥远的边塞故事,像颗种子,落在他心里,等着日后生根发芽。
\n
那时的岑参还不知道,这辈子的诗魂,终究要系在万里之外的瀚海戈壁上。他在嵩山读了五年书,把《诗经》《楚辞》翻得卷了边,也把山山水水的灵气,揉进了自己的笔墨里。
\n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4岁的他背着书囊下山,往长安去考科举——他想做官,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更想看看樵夫口中的“边塞”,到底是怎样一番天地。
\n
第一次到长安,岑参被朱雀大街的繁华晃花了眼——酒肆的幌子随风飘,马车的铜铃叮当响,达官贵人穿着绫罗绸缎,从他身边走过,留下一阵香风。
\n
这份繁华,却没给他留一席之地。他住在平康坊的小客栈里,每天天不亮就去书铺抄书挣钱,夜里就着油灯温习功课,科举的日子一推再推,他的钱袋越来越空,诗稿却越来越厚。
\n
有天夜里,他抄完书回客栈,路过一家酒肆,听见里面传来文人的唱和声。他站在窗外听,听见有人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想起嵩山的月夜,想起母亲在茅屋里捣衣的身影,鼻子一酸,掏出纸笔,在路灯下写了首《长安秋夜》:
\n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