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翻着自己的边塞诗稿,晒着太阳,想起北庭的雪、安西的风沙、将士们的笑脸。
\n
有次,他的朋友来探望他,问他:“季深,你这辈子跑了两次边塞,吃了那么多苦,后悔吗?”岑参笑着摇摇头,指着诗稿上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说:“你看,这雪、这风、这将士,都是我的诗魂。要是没去边塞,我哪能写出这些?”
\n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6岁的岑参在成都病逝。临终前,他把诗稿交给儿子,说:“把这些诗好好收着,别让它们丢了。要是有人问起我,就说我这辈子,没白活——我见过瀚海的冰,见过轮台的雪,见过将士们的血,也写过心里的诗。”
\n
他的诗稿后来被整理成《岑嘉州诗集》,流传至今。人们读他的诗,能看见边塞的风沙:“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看见将士的豪情:“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也能看见他的深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n
有人说,岑参是“边塞诗仙”,他知道,他不过是个把边塞的日子,过成诗的普通人。他的诗意,不是天生的,是风沙磨出来的,是热血浇出来的,是在孤独里熬出来的——他把对家国的爱、对将士的敬、对家人的念,都写进了诗里,让千年后的我们,还能透过文字,看见那个在边塞风云里,握着笔、望着雪、笑着说“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
\n
如今,读岑参的诗,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盛唐的豪情与深情。他告诉我们,诗意从来不在远方的花月里,而在脚下的土地上,在心里的坚守里——就像他在边塞的风沙里,能看见“梨花”开,能写出“英雄”志,能把苦日子,过成最壮阔的诗。
\n
这,就是岑参的诗意人生,是属于瀚海、属于边塞、属于每个心怀远方的人的不朽诗篇。\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