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开元十七年的长安,春来得早。曲江池边的柳丝刚抽了嫩黄,风里就飘着股子甜丝丝的暖意——那是西市巷口卖糖蒸酥酪的担子,混着姑娘们发间的兰花香,裹着整个长安城的热闹,往朱雀大街的方向漫延。
\n
王维骑着马从晋昌坊出来,马背上搭着卷刚裱好的宣纸,是准备给母亲画佛像用的。刚过平康坊,就听见巷子里传来琵琶声,调子清越,弹的是《郁轮袍》——那是他早年写的曲子,寻常乐工弹不出里头的转折,这琵琶声却把乐句里的轻愁弹得恰到好处,像春雨落在青瓦上,不轻不重,正好敲在人心尖上。
\n
他勒住马,顺着声音往里走。巷子深处有座小庭院,朱漆门虚掩着,琵琶声就是从院里飘出来的。他推开门,看见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坐在葡萄架下,手指在琵琶弦上翻飞,发间别着支玉簪,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了层浅金。听见动静,姑娘抬头,眼里带着点诧异,却没停手,反而把最后一段调子弹完,才轻轻拨断余音。
\n
“阁下是?”姑娘起身行礼,声音跟琵琶声一样清润。
\n
王维回礼,指着她的琵琶笑:“听闻姑娘弹的是《郁轮袍》,在下王维,正是这首曲子的作者。”
\n
姑娘眼睛亮了亮:“原来您就是王摩诘先生!我叫崔九娘,常听家父说起您的诗画,今日得闻先生亲至,实在荣幸。”
\n
后来王维才知道,这崔九娘是博陵崔家的嫡女,父亲是前朝的国子博士,家里藏了满架的书和古画。
\n
那天他们聊了一下午,从音律说到丹青,崔九娘拿出自己画的《秋江待渡图》,笔意疏朗,竟有几分吴道子的风骨;王维也给她看自己刚画的佛像草稿,崔九娘指着佛像的衣纹说:“先生这线条用的是‘兰叶描’,要是再添点淡赭石,衣袂会更显飘逸。”
\n
这话说到王维心坎里了。他见过不少大家闺秀,要么只懂描眉画鬓,要么就只会背几句应景的诗,像崔九娘这样懂画懂乐、能跟他聊到一块儿的,还是头一个。临走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