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朝城南的报德寺走去,报德寺是孝文帝迁都来洛阳建的第一座寺庙。
\n
报德寺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三里处,开阳门是城南最东端的一个门。白曜跟随杨衒之来到报德寺,看到报德寺的形制不大,建筑也不怎么雄伟壮观,一点也没有皇家寺庙应有的豪华排场,跟民间普通的佛寺没啥差别,虽未完全倒塌,但也是破败不堪了。白曜有些失望。
\n
杨衒之解释说:“报德寺之朴,盖孝文帝崇俭故也。时朝廷初徙洛邑,百废待举,资用未充,故无暇营构华寺。及后世子孙,竞相兴造,穷极奢丽,梵刹相望,皆胜报德远矣。”
\n
他们仨在报德寺已经转了一圈,见已经没啥好看的了,杨衒之提议说:“二君可有意移步国子学堂乎?”
\n
胡孝世和白曜都表示赞同提议。
\n
国子学堂紧邻报德寺,在开阳门御道东。国子学堂是东汉朝廷设立的教育机构的旧址,主要用于教授儒家经典,如《春秋》《尚书》等。
\n
他们仨移步到国子学堂,迈进学堂,见到的也是一片残破景象。
\n
在杨衒之的印象中,国子学堂前有用三种字体刻成的石经十八碑,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刻写的是《春秋》《尚书》这两部经,用了篆体、科斗文、隶体三种字体来刻字,是东汉右中郎将蔡邕书写的笔迹。石经是东汉时期所立,当时共立下二十五碑。到北魏时,还留存十八块碑,其余的都已残毁,但现在啥都没有留下了。
\n
另外还有石碑四十八块,正反两面都用隶书刻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这四部经书。还有一块《赞学碑》,都在国子学堂前面。
\n
此外,还有六块石碑刻着曹魏文帝曹丕所写的《典论》,到太和十七年(493年)尚存四块碑。
\n
这附近还有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和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就将这片区域题名为“劝学里”。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