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只当是稀罕玩意儿,哪知道怎么写“种植与民生”?他咬着笔头,想起赵磊在茶棚外说的“新规矩”,突然明白了——这题考的不是死记硬背,是真见识,是能不能把书本里的“民生”,落到田埂上的“玉米苗”上。
\n
沙漏里的沙子簌簌往下漏,王举人急得满头汗。他想起老家的田,想起老娘总说“要是有种庄稼不挑地的谷种就好了”,想起去年河南来的粮商说“玉米能在坡上种”……他猛地蘸满墨,在纸上写下:“臣尝闻河南老农言,玉米耐瘠薄,可种于山地,若推广之,可解流民无地之忧……”
\n
写着写着,他倒不慌了。那些曾经觉得“没用”的见闻,此刻都变成了笔下的字,比《论语》里的句子更实在。对面的年轻举子已经写了满满三页,正低头检查,脸上带着点自信的笑。
\n
未时的锣声敲响时,王举人刚好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放下笔,看着纸上的字,虽然有些地方墨迹不均,却比他以前写的任何一篇“八股文”都顺眼——这是他第一次,不是为了“中举”而写,是为了老家的田,为了老娘的话,为了那些见过的、听过的、实实在在的日子。
\n
(三)暖阁里的“答卷”
\n
江南秋闱的考卷送到京城时,苏晴正在给陈默剥橘子。林薇抱着堆考卷进来,每张卷首都贴着个小标签,红的写着“优”,蓝的写着“可”,黑的写着“汰”。
\n
“赵大人这法子真管用,”林薇翻着考卷笑,“用特殊药水一刷,有夹带的卷子都显了影,直接归到‘汰’里,省了多少功夫?”
\n
陈默拿起份红标签的考卷,是那个年轻举子写的,字里行间全是玉米种植的细节:“浸种需用温水,三日一换;移栽要留三尺间距,防倒伏……”像本实实在在的《玉米种植指南》。
\n
“这才是我要的‘民生策论’,”陈默指着考卷,“不是空谈‘民为邦本’,是知道怎么让‘民’能活下去、活得好。”
\n
苏晴拿起王举人的卷子,看着上面“山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