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中万亩田地犹在,在本县的影响力也依然强大。」
「除了这六家名望最重丶族人田地最多的世家大族外,还有许多稍小的士族。比如阳翟辛氏,就是光武年间陇西辛氏东迁而来。他们虽然与颍川本地的士族族源不同,但依然多有联姻,尤其与荀氏亲近。辛氏族中的年轻子弟,辛评丶辛毗,都有才名。只不过颍川大族太多,举孝廉的名额有限,一直轮不到辛氏还有阳翟郭氏,族中有个年轻子弟叫郭图的,是阴太守手下的计吏。他与我太平道打过交道,是个能干之辈,只可惜不愿入我太平道.」
「阳翟还有邯郸氏,族中有位书法大家,邯郸淳邯郸子叔,是扶风曹公的弟子。颍阳胡氏,也有个子弟叫胡昭,同样书法出众。颍阳张氏,家主张咨张子议,名声不俗。颍阳淳于氏,据说有子弟在司隶,担任洛阳军中的武官.哦!对了,阳翟还有司马氏,出了位同样入道的道人司马徽,得了个『水镜』的道号。据说他『心如水镜丶颇为识人』。只可惜,我一直没寻到机会,与这水镜道人见上一见.」
听到这一系列熟悉的名字,张承负心绪起伏,委实有些惊叹。颍川不愧是「士人之郡」,一郡之中,就有四家郡望,十多家大族,还有数十位流传后世的人物!像是「阳翟郭氏」,不仅有出仕袁绍的郭图,恐怕也有出仕曹操的郭嘉。而提到郭嘉,又让人想到颍川的戏志才。只是这一位的出身太低,大概率只是个寒门士族或者庶族,却没有享誉颍川的家族名号了。
「颍川郡中,风流人物何其之多!只可惜,此间士族人物,大多与我太平道立场相背.却是道不同,难以为谋了!而颍川一郡之地,要供养这麽多世家大族,这麽多世家族人恐怕,颍川的沃野良田,早就归了世家,百姓也都成了佃户!」
「土地兼并,沦为佃户。黔首百姓,怕是深以为苦不对!归了世家大族,成了佃农隐户,只需要向世家一族安稳交税,再也不用畏惧官府贪鄙无常的税吏。黔首百姓,怕是感恩戴德,宁愿为一家大族的私属,上交六成的收获,也不愿为朝廷的自耕农了!」
「然而,这些世家大族避开的税赋,终究会加到其他自耕农身上,让这郡中残馀的自耕农越发难熬,破产与兼并也越来越多.皇帝收不上税,就乾脆卖官鬻爵,让宦族替他行事。而花大钱买官上任的人,则会以捞钱回本为要务。吏治败坏至此,党锢之争,也就成了无法解决的顽疾,让大汉朝廷加速走向灭亡。再往后,地方上的门阀大族兴起,彻底吃掉大汉根基的小农,也就成了必然.」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