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缀连金属扣时扎的,当时针没扎准,顶针受力太猛,磨出了个小凹。顶针边缘缠着圈浅蓝棉线,是2015年顾纫秋怕硌手缠的,棉线有点松了,她每月都会拆了重缠,针脚比年轻时疏了些,却依旧整齐,“这棉线是他当年给我买的,软和,缠在顶针上不磨手”。顶针内侧刻着tiny的“1983”,是母亲传给她的年份,现在铜绿已经漫过刻痕,却依旧能看清笔画,她闭着眼都能准确摸到那四个数字,“像摸母亲的手,熟悉得很”。
\n
跨年代纽扣样本册:顾纫秋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旧布料做的,深灰色,上面绣着个小纽扣图案,是老伴生前帮她绣的,针脚有点歪,却很认真。样本册分6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50-1960年代胶木扣(用浅蓝线)、1970-1980年代金属扣(用墨蓝线)、1990-2000年代塑料扣(用浅黄线)、2010年后树脂扣(用粉红线),每枚纽扣旁都贴着手写标签,用毛笔写的,字迹工整:“1955.浅褐胶木扣,张奶奶妈妈衬衫的扣,直径1.5厘米,中间单孔”“1973.军绿金属扣,老周爷爷军装的扣,直径2厘米,中间双孔,边缘有细纹”“1998.碎花布扣,小夏童年连衣裙的扣,直径1厘米,圆形,花纹是浅粉小菊”“2015.透明树脂扣,社区年轻妈妈的外套扣,直径2.5厘米,方形”。样本册的空白处还贴着张老伴的照片,是1990年他帮顾纫秋缀扣时拍的,照片边缘用透明胶贴了圈,怕磨破。
\n
记满故事的布面本:封面是用老伴的旧衬衫改的,浅灰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的纽扣痕——是1985年他穿的那件衬衫,掉了枚铜扣,后来顾纫秋把衬衫改造成了布面本封面,“这样他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奶奶:1955年妈妈的衬衫扣(浅褐胶木,单孔),要缀连在新做的浅蓝衬衫领口,保留原线迹(浅蓝棉线,每厘米3针,顺时针绕扣);老周:1978年爷爷的中山装铜扣(墨蓝金属,双孔),掉了一枚,找同款式的补,还要在扣背面刻‘周’字(字体要小,刻在边缘,别影响正面);小夏:1998年童年连衣裙的布扣(碎花布,圆形),要还原当年的针脚(浅粉棉线,每厘米4针,绕扣两圈)”,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小纽扣图案,红色的代表急活,蓝色的代表缓活,“红的三天内要,蓝的一周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