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个体叙事’?”
\n
“不是转向,是互补。”
\n
许成军摇摇头。
\n
“就像河再宽,也离不了小溪的汇入”
\n
“以后的文学史会记着:1979年不仅有控诉的惊雷,还有屋檐下的雨滴。惊雷醒世,雨滴润心,缺了哪个都不成气候。”
\n
这其实本来也是文学的发展趋势。
\n
刘祖慈眼里一亮,“好一个‘惊雷醒世,雨滴润心’,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
\n
“我倒觉得,这‘雨滴’怕是会冲垮堤坝。”
\n
苏中突然摇摇头,语气沉了沉。
\n
“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玩意儿。你写‘母亲补袜子’,谁来写工厂的烟囱、田野的拖拉机?年轻人容易钻进个人的小悲欢,忘了文学该当号角。”
\n
他敲了敲桌面,枣木烟斗发出闷响,“1958年我们写《淮河新歌》,字里行间都是‘集体向前’的劲,现在倒好,一个个要往‘褶皱’里钻,褶皱多了,不成泥沼了?”
\n
说的挺好,但是有人不惯着他。
\n
公刘嗤笑一声,蓝框眼镜滑到鼻尖:“苏老这话说得糙了。泥沼里才长得出好庄稼!”
\n
“屈原写‘哀民生之多艰’,不也是从个人的‘褶皱’里扒拉出家国的疼?倒是苏老您,现在写评论总惦记‘号角’,当心成了吹鼓手。”
\n
“你这是抬杠!”
\n
苏中脸一沉,“我是说文学得有筋骨,不能净写些风花雪月!”
\n
“风花雪月里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