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就是说修行,这五块完全放弃;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这一块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对于这五支只有两个字来提醒我们,叫做认命。
\n
那么我们要改变的是什么呢?后面这是很关键,因为这两个会影响到来生。我们看下面一个爱。
\n
八、爱
\n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n
佛法讲这个爱,其实它包括恨在里面。一个叫**合,一个叫爱离。爱离就是恨。我们从一个苦乐的感受转成爱恨的思想,这个地方有想蕴,就是想象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受到业力的刺激产生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刺激了想蕴,想蕴它作了两件事:第一个、于境取相;第二个、施设名言。
\n
本来这个相状是外面的境相,这个是外面的人。但是想象力取到外境以后,你自己的心中把它捏造一个影像出来,从外境的相状变成你内心的影像。你把心中的影像开始安立很多的名言,可能会把它想的更好或者更糟;然后你去受用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或者产生爱、或者产生恨,那么到这里启动了我们的妄想。但是妄想本身问题还不大,最可怕的是下一个。
\n
九、取
\n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n
前面的爱,它只是一种透过想象力,把业力所变现的人事外境转成心中的影像,然后施设名言。名言慢慢时间久了以后,它会由想象而提升到一种执取。执取它有什么问题呢?三业繁兴,它有造业的能力了。所以,诸位研究唯识我们知道,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到想蕴的时候他不会造业;一定要提升到思心所的时候,他开始造业了,这个思心所就是执取。其实你看我们一天打很多妄想,但是只有少数的妄想会去做。如果每一个人打一个妄想都去做,那事情做不完了。
\n
回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