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把他的嘴巴打开,慈云忏主身体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虫,观世音菩萨用他的手把它钩出来,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甘露的瓶子,灌了几滴甘露水给慈云忏主喝。在梦境里面他看到这两个景象。从那以后,他的病就自然好了。好了还不打紧,智慧大开,一闻千悟,后来他写了很多天台教观的书。
\n
我们可以知道,慈云忏主,他的业障,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力量消的吗?不是。他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他成功地把弥陀的本愿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转化,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叫易行道。就是说,既然诸佛菩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么多的本愿功德,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你没有理由不用它,对不对?
\n
所以,易行道的概念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适当地把诸佛菩萨已经成就的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忆念转化为自己的功德,那会扫除我们修行上很多的障碍,这个是易行道。但是这个时候,没有明显的要离开娑婆世界而往生到净土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念佛是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叫作助行,以修习止观为正行。所以在念佛早期,天台宗的判教,五停心中叫作“多障众生念佛观”。因为正法时代,善根深厚,所以,弥陀本愿的摄受,他的角色扮演一种配套的助行。这是在净土宗的早期的传承。
\n
丙二、中国传承分二:丁一、圣道门、净土门;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n
丁一、圣道门、净土门
\n
我们看后来的演变。进入了中国以后,这个传承有点变化。我们看第二个,圣道门跟净土门。
\n
圣道门。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n
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n
净土宗从一种念佛法门而提升到一个净土法门。其实最早提出这种净土的概念的,是在佛灭度九百年时候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作了一个《往生论》,那个时候就强调念佛不只是消业障。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今生消业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