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量的轮回,从一念的清净心,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每一个经验都累积了很多的业力跟妄想,到了现在才开始学佛。所以诸位,我们为什么学佛面对的问题那么复杂呢?因为你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学佛,你是一张白纸一念妄动以后,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经验,把这张纸弄得乱七八遭了,再来学佛。
\n
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业力跟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累积,而你修行是短时间的几十年的修行。也就是说,什么叫了生死呢?就是你试图用几十年的光阴,当然这几十年还扣掉你吃饭、睡觉、工作、休闲,然后用这么短的时间来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问题。
\n
当然,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你就落入难行道了,印光大师说了,譬如陆道步行,你是走路过去的,那就一步一脚印,很辛苦。第二个,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本愿力“转他成自”。就是说,十方诸佛都有发愿,他在大般涅槃的时候都没有入灭;你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密码跟渠道,能够把诸佛菩萨的功德透过感应道交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就容易多了。
\n
但是诸位,我们从这个判教可以看得出来,早期的净土的思想,至少在龙树菩萨的时候的思想,念佛并没有往生的概念。我们看这个地方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所以,早期的念佛,定位是“多障众生念佛观”。念佛是干什么呢?破障!他的主修还是止观,但是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障碍了,怎么办呢?忆念佛陀,忆念观世音菩萨,忆念地藏王菩萨,透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把这个障碍的坎给迈过去。
\n
举一个例子。宋朝的遵式大师,我们一般叫慈云忏主。慈云忏主出家以后,早期学戒律,后来学天台教观。在修天台教观的时候可能用心过度,就生病了,生病以后还吐血。他就知道这个情况严重了,就赶快把止观放下,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叫作常行三昧,就是整天忆佛、念佛,忆念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
\n
九十天般舟,他念到一半的时候,晚上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前。他念阿弥陀佛梦到观世音菩萨,所以看这个意思,佛菩萨的功德是相通的。观世音菩萨现前的时候,在梦境里面,观世音菩萨做了两件事: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