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子,从一生到多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时候,不管你们两个投生到哪里,你可能投生在美国,他可能投生在台湾,但是你们过去生曾经产生感应的力量,你们自然会怎么样?相逢就是有缘,你们在一定的地方相逢,甚至于会变成一种眷属。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前生有感应的力量在里面。
\n
所以,佛陀先讲出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芸芸众生这么多人,为什么你偏偏遇到他,他也偏偏遇到你呢?事出必有因。你们两个曾经有过感应的作用,而今生呈现结果了。这个是人跟人之间的感应。
\n
由此类推,这个道理也通于人跟佛陀的感应。我们看看佛陀跟人是怎么回事。
\n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先看看佛陀的心情。作为佛陀,当然他的心入了大般涅槃,进入了二空真如,但是他那个明了寂静的心中对众生不断地释放善意。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曾经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在空性的智慧里面会产生一种大悲的愿力,他的愿力不断地去“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n
当然,佛陀对众生的忆念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锁定目标的,他锁定他喜欢的特定的目标;佛陀的忆念叫作平等地去忆念,就像太阳,没有锁定哪一个人,他去平等忆念。也就是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发度化众生的愿,所以他对众生的忆念已经成就了。
\n
我们看看,众生有两种情况:“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如果你今天作为一个儿子,母亲忆念你,但是你根本不珍惜,那么这样子,你们母子的因缘就结束了,两个因缘就各走各的了,因为儿子没有相对地去珍惜,去反过来忆念母亲的好。如果说,母亲忆念儿子,儿子也忆念母亲,那么他们两个就能够经常地相见相处,就能够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
\n
这个地方就说明,佛教的因缘观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你个人的因缘。就是说,你今天造了什么业,你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人生,你自己会创造你自己受用的果报,这是你单一的因缘。但是从这种感应道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其实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直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