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宗往生的重点,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的时候,那一句佛号必须跟弥陀的四十八愿产生感应道交,这是基本概念。那么,理解什么叫感应道交就很重要。就是,我要怎么做,我的佛号才能够成功地去启动弥陀的本愿、创造一种往生的力量呢?
\n
佛陀把感应道交先讲一个譬喻,他先讲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再讲人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
\n
先谈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
\n
他说,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某甲的心态是“一专为忆”,某甲在跟某乙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忆念某乙的功德,他说这个某乙很善良,很厚道,处处为人着想。他老是把某乙的好处放在心中,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但是,作为某乙,“一人专忘”,某乙却因为其他的关系,把某甲忘得一干二净了。
\n
那么这两种人如此的心态,在未来的生命将是什么情况呢?
\n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因为这两个人在因地(前生)并没构成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它不能是单方面,这单方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他们两个虽然身体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母子,也可能是兄弟,但是这两个人,一个人忆念某乙,某乙没有忆念某甲。所以,没有感应,来生有两种情况:
\n
“若逢不逢”,即使相逢(相逢是指的是你们两个生长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乡镇),同生在一个地方,但是却没有机会相见,连见的机会都没有,这是第一种。
\n
第二种,即使相见,等同不见。你们两个前生虽然经常在一起,但是你们两个今生在超商相遇,在结账的时候,他在你前面,你在他的后面,你们两个曾经面对面相遇过,但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感应道交不能单方面,你们两个之间没有感应的因缘在里面。这是第一个。
\n
反过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而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那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