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台阶。
\n
那篇报道成了最好的广告,顾客们不仅是为了糖水的美味,更是带着一种“看看这个重视品质的老板做的东西”的好奇和信任而来。
\n
高振海兴奋地向陈秉文汇报:“文哥,旺角店今天上午就卖断货两次!伙计们都说,好多人是拿着报纸找来的!”
\n
然而,经历过芝麻糊发苦事件,陈秉文内心没有丝毫的飘飘然。
\n
名声是把双刃剑,捧得越高,摔下来时就越惨烈。
\n
这次能化险为夷,甚至因祸得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及时、诚恳的危机公关和周教授那份权威报告带来的“科学背书”。
\n
但下一次呢?如果问题出在更隐蔽的环节呢?
\n
他深知,赞誉如同泡沫,一戳即破,唯有坚实的内功,才能支撑陈记走得更远。
\n
建立独立品控部门,成了他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n
他将高振海、钟强,以及长沙湾、观塘两厂的骨干班组长召集一起。
\n
“各位,”陈秉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最大的警钟。
\n
我们陈记能有今天的局面,靠的是什么?是街坊的口碑,是工友的信任,是维园年宵打出来的招牌!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品质!”
\n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n
“以前,我们规模小,靠经验、靠责任心,也许能管得住。
\n
但现在呢?
\n
长沙湾厂、观塘厂,每天生产几十桶、上百桶糖水,送到九龙几十个点!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