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倾诉渠道。3.与黄老师沟通,语文作业可适当增加表达类(如日记、书信),引导情绪宣泄。
\n
笔尖停顿,他翻过一页,写下另一个名字:
\n
【家访对象:小雅(六一班)】
\n
核心观察: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学业成绩要求极高(客厅有巨幅奖状墙);母亲言辞间传递巨大升学焦虑与完美主义压力;学生单独交流时情绪崩溃,自述“怕考不好”“怕让父母失望”,有明显焦虑躯体化表现(抠手指至发红、无意识皱眉)。
\n
学生状态:成绩顶尖但近期课堂偶有走神;性格内向敏感,自我要求严苛到病态程度;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巨大心理压力。
\n
初步判断:高期望值下的过度焦虑与完美主义倾向。家庭过度聚焦学业成就,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
\n
跟进策略:1.单独沟通,持续进行心理疏导,强调“允许不完美”“身心健康第一位”。2.尝试与家长进行“非成绩导向”沟通(需黄老师协助,更具亲和力),引导关注孩子情绪状态。3.在数学课业评价中,有意识强化其思维过程、努力态度,而非仅仅结果(分数)。
\n
写完最后一笔,武修文放下笔,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小浩,或者像小雅的孩子?他们沉默地背负着家庭的困境或期望,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而自己这个老师,能做得又多么有限!
\n
标准化教学?统一要求?在孩子们如此迥异的生活底色和心理需求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教书育人,“教”在其次,“育人”才是根本。看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需求,给予差异化的关注和引导,这远比教会他们解几道难题重要得多!
\n
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需要倾诉,需要分享这份沉甸甸的发现和触动。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拿起了手机,点开了那个置顶的名字:诗山有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