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所以我们讲: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这个有禅的标准是很高的,怎么说呢?「参禅未悟」虽然有参,但是没有悟;或者有悟,悟的不彻底,都不是有禅。
\n
这句话我们看《六祖坛经》,这个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家是一个很穷苦的人家,卖柴火。他有一天把这个柴火送去给客人,这个客人诵《金刚经》,他听了以后,就触动他的善根,过去栽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善根非常的强,可能福报比较薄一点,所以贫穷。他一听到这个《金刚经》的文字以后,他就有点体会,就问这个客人说:「你诵什么经呢?」说:「我诵《金刚经》。」问:「你这个《金刚经》是哪里得到呢?」「我是从五祖大师那个地方,黄梅。」这个六祖大师就去参访五祖。参访五祖以后,五祖看这个人的善根很深,就要磨他的习气,要他到厨房去工作。
\n
五祖大师准备要传法,就把所有的住众全部集合起来。古时候的传法是各凭本事的,哪一个人有真实见地就得法。说:我们现在诵一个偈颂我看看,哪一个人是真正是内心有消息,哪一个人还在颠倒当中,一看就知道,你们把内心的境界表达出来,去讲一个偈颂出来,道一句。这个时候,两个人把这个偈颂给献出来,
\n
一个是神秀大师,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看得出这个人是一个很用功的修行人,「身是菩提树」,我们的菩提智慧要假藉色身,你为什么能够拜佛?要色身拜佛。你为什么能够诵经呢?也是要身。这个菩提树它能够生起菩提果。「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一念心就像镜子一样。怎么办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经常要保持这个镜子的干净,要烦恼起来马上对治。从这个偈颂看起来,这个人是没开悟的。我们简单讲,这个人思想已经有一个「我」,「心如明镜台」,有这个明镜台怎么办呢?「我」不要去造恶业,经常保持这个「我」不要去造恶业,多造一点善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很好的,他能够悟到这个善恶的业果,但是不应该说他是发明心性,不应该这样讲。谁发明心性呢?
\n
惠能大师也讲出一个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