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这个菩提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思惟佛法是众生的光明,他不忍圣教衰的缘故,他也发菩提心,这个为了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缘故,他发菩提心,这个都是属于「世俗菩提心」。
\n
二、胜义菩提心
\n
这个「胜义菩提心」是指约理性发动。就是说,他要能够读诵大乘的经典,《法华经》跟《华严经》。他读诵了以后,他能够觉悟到一个真理,他觉悟到什么真理呢?他能够觉悟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觉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种同体的佛性当中,发动了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誓愿。就是尊重己灵的缘故,发动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这个就是属于「胜义菩提心」,这是更加殊胜。
\n
总之,就是他们都发起了一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当然他会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就会修习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的善法他就会修行。他能够从佛法的理论的胜解,生起惭愧心,生起菩提心,这样子,他就能够改恶,也能够修善,由惭愧的缘故而改恶,由菩提心的缘故,而修习一切的善法。
\n
修善呢,印祖讲一个譬喻,「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或者他是诵经,或者念佛,或者自行,或者化他,以这种功德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把这个资粮做一个回向,回向到西方净土,这是讲到他因地的转变。
\n
再看我们看这个果报的转变。
\n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n
他这样子的思想转变、行为转变以后,他就是怎么样呢,现生或者是被人轻贱。
\n
这件事情是这样,本来他能够发惭愧心、菩提心、断恶修善,这都是一种善法,这个善法,都应该是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他在现生不是!被人家轻贱,被人家冷嘲热讽嘲笑,这第一个。或者是得到病苦,他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