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孔子就针对他这个譬喻,也讲一句话说,这个箭是很好,但是呢「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说你这个竹子,是的!它天生很好,你这样子射,就能够深入皮革,但是假设「括而羽之」,假设你把这个竹子后面加上羽毛,乃至于「镞而砥砺之」,把这个前面的竹子再把它削尖,你这样子「其入不益深乎?」不是射得更深吗?这子路说:「对!,我的本性善良,我如果再学礼,那就更好。」他就同意,就学礼。学礼以后,他的气质思想就改变。他改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他的最后的临终,子路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所效忠的主人,他的主人发动了政变。发动政变失败,被绑起来,他去救他的主人。因为那个时候,他也五十几岁,他是赤手空拳要去救他的主人,结果去的时候,就被对方两个武士给杀伤了。杀伤的时候,武士那个刀刺到子路的身上,他倒在地上。子路就坐起来,他讲一句话说:「君子死,冠不免。」一个君子要死的时候,这个帽子不能戴歪。戴正的时候,那个武士就把他给杀死。
\n
我是在看一本书叫《孔门弟子志行考述》,这个居士姓蔡,他就着这个「君子死,冠不免」,他很多的发挥。他说一个人能够把这个礼学到那么深入,到临命终的时候,他都能够知道「君子死,冠不免」,他说这种一定对儒家的道理有很深的理解,否则不能够发动出这么殊胜的行为出来,不可能。因为我们人是爱着生命的,而他对于「礼」的实践,竟然能够超越他对生命的执着。所以我看了以后,「君子死,冠不免」,这是一个什么境界?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念到这种境界,这不得了。
\n
当然这个就是,或者我们不知道他是凡夫、圣人,起码他要以佛法唯识的判教,这种人假设不是圣位,起码是「胜解行地」,就是在凡位有一个「胜解行地」。他对这个真理,经过他长时间的听闻,跟深入的思惟以后,他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他有这种胜解力。这种胜解力所发动出的行为,那是无障碍的,他还是凡夫,但是得胜解,所以他能够发动出这种行为,「君子死,冠不免。」所以这个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都要依止「正知见」的道理,这个叫做「圆发三心」这个应该是具足的,圆发就是三心具足。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
\n
这以下讲到的修行上的行为。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