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我不希望儿子要求我什么,我就不应该去要求父亲。
\n
人性还原法经过第三次反用,至此这个逻辑体系才完整。
\n
其实对别人的要求,等价于别人的对我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你不能做的,第二是必须做的,第三是你应该尽量去做好的。
\n
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举例,由此我们又得到六个彼此对应的行为。
\n
忤——赡——孝
\n
苛——抚——慈
\n
仔细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与道德实践:禁止虐待与遗弃,有瞻养与抚养的义务,提倡孝敬与慈爱。
\n
瞻而不忤,孝之始。
\n
抚而不苛,慈之始。
\n
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不过分的要求?就是要切合实际情况,具有最普遍的、最朴素的、最普通的实用性。
\n
比如说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n
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判断检验的,这个判断检验的过程,叫做“中庸”。
\n
中是符合的意思,庸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用,有实用意义;二是普通、朴素、普遍。它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应用。
\n
什么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n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n
有人看见就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