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n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n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涉及任何高尚的情操、也不是经过教育加工后外来灌输的思想,因为教育升华的过程还没开始,就是自身最朴素的愿望。
\n
此时还是善恶未分的状态!
\n
那么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能!因为这对别人的希望,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于无法指导我自己的行为。
\n
接下来,又来了另一次反用,两次反用后,孔子说可以这么办——
\n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n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别人。
\n
这两次反用的过程非常重要,首先将自己的需求,变成将对他人的希望,再将对他人的希望,变成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具体行为的普遍指导原则。
\n
这个过程就叫做“恕”。
\n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思,做动词则是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的意思。
\n
人性还原法的第二步,就是——恕。
\n
后世弟子记录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来概括上面两点原则——
\n
第一句是“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举个例子,假如你不想被别人骗,那就不要去骗别人,由此总结的行为原则就是“信”。
\n
第二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我希望儿子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孝”的逻辑源头。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