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n
孔子当年肯定也面临了无数这样的难题,所以他决定一直追问到底。
\n
人性还原法分三步,首先一步就是——忠。
\n
世上所有的道德规范、律法体系,我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也不能假定它正确或者不正确,一直追问到没有任何答案的最初状态,那我还知道什么?
\n
到最后只剩下最朴素、最自然的原始认知——我不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n
这种对的人性的还原,孔子用了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忠”。
\n
“忠”在孔子那里,或者说“忠”在儒家子学中,可不是后世“忠君”的意思。把儒家的“忠”异化成忠君思想,那是汉代经学的改造。
\n
忠是个兼造字,首先它是个形声字,同时它也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中目标的“中”,读第四声,上下面一个“心”,就是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n
看明白内心中最普遍、最普通、最朴素的***和需求。
\n
儒家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叫“诚明”。诚明的意思就是看清自己真实的内心,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n
那么“忠”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它只是认知的起点。
\n
孔子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打交道,儒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所以孔子又用了一哥办法,将问题变成了:我面对他人时,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n
将问题放到对立面去思考,现代术语叫辩证,而老子讲的是反用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还有一个具体的形容叫“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n
接下来就可以得到两种需求——
\n&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