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三个月的光阴,在训练馆日复一日的击球声、汗水滴落声和林海那标志性的、促狭又严厉的吼声中悄然流逝。北京的秋意渐浓,训练馆窗外的银杏叶染上了金黄。
\n
林海的“混沌熔炉”训练法,成效以一种***型的方式显现出来。
\n
周子轩站在球台前,眼神沉静了许多。他刚刚在一场队内对抗中输给了另一位主力队员,比分不算难看,但过程并不轻松。他擦了擦汗,脸上没有了过去那种输球后的沮丧、自责或空洞的麻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分析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过如此”。
\n
“刚才那板反撕线路太正了,被他预判到了,”周子轩主动对林海说,语气平稳,“下次得加点侧拐,或者直接搏他正手大角试试。”他不再纠结于“输了怎么办”,而是专注于“下次怎么赢回来”。那份被“内战王”标签和世乒赛压力压垮的患得患失,似乎被林海用混乱、锈球和亡命搏杀的训练,硬生生从骨子里捶打掉了不少。输球?成了发现问题、锤炼獠牙的磨刀石。
\n
马克·施罗德的变化则更为外显。曾经那几乎刻在脸上的、对实力不如自己对手的轻蔑和敷衍,消失了大半。无论是面对主力队员还是年轻小将,他眼神里的专注度都提升了许多。在一次与陈锐的再次交手中,他不再急于求成地碾压,而是耐心地与这块“顽石”周旋,寻找破绽,最终以3-1取胜。赛后,他甚至主动走到陈锐面前,用生硬但真诚的中文说了一句:“打得好,很顽强!”这让陈锐和周围队员都颇感意外。林海的“混沌训练”和那场惨烈的双打洗礼,像冰冷的锉刀,磨掉了马克“天才胚子”虚浮的棱角和傲慢,露出了底下更坚实的、开始懂得敬畏对手和比赛的本质。
\n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慕尼黑,气氛却远没有如此“积极向上”。
\n
芬恩的训练,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拉锯战。
\n
林峰冷酷的“断指令”训练,确实在芬恩这块“木头”上撬开了一道缝隙。在高压之下,在模拟比赛的关键分对抗中,芬恩偶尔能爆发出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