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地境界。
以上是境界。冯友兰谈人生里非常经典的哲学警句。我通过那本书也印证了我自己的修为境界以及我所创立的“美力学”
任教于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刘俊先生他有一本著述白先勇评传,在那本书的封面印有“悲悯情怀”四个大字,何谓“悲悯情怀”何谓“小悲悯”与“大悲悯”替国人长了脸的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一文里亦有详尽的描述。
“悲悯”也就是对人的“苦难”的同体。其实“小悲悯”“大悲悯”可以拿佛教里的“小乘”“大乘”来类比。唐朝玄奘法师不辞辛劳远去印度取“大乘佛法”也就是去取“大悲悯”作为一个对文字特有兴趣特爱的人,我当然对莫言的另一段话更感兴趣。还是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那一文里,他说:“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莫言的这句话叫我想起了大哲学家大哲学史家冯友兰前辈在境界。冯友兰谈人生里叙述的一个观点,恶人在作恶的时候有时他是知道他自己是在作恶的,他的内心有时比和善之人的内心更痛苦,要我说恶人其实也就是另外的恶人的伥,一个恶人可以放出许多个的伥,那样的许多个的伥n次方地无限扩散出去!于是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高深修为的人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遇善更善,遇恶更恶”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说我最好是做个世外之人的原故,因为我可以做到!真能做到了,那是非常危险的“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横行于肆,而我这里所说的“妖魔鬼怪”也是人,纵使我的修为再高再深,我同样也是人,我不是真正的神仙,我不是法海!如果因为冲天之怒铲除了一个所谓“妖魔”那我也得小命玩完!当今社会是个“法制”社会,法律有时是起作用的,发生了命案基本上还是难逃法网的。如何保全自己,不为当世所害,冯友兰的境界。冯友兰谈人生里有非常详尽超拔的叙述讲解,基本原则是内敛含忍谨慎小心,蝼蚁尚有命,花草亦衷情。
武侠小说里的快意恩仇只能留存于武侠小说里,在现实世界中,侠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