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谁来执受?就没有人执受了。所以说从三界的趣生体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
\n
第五个、寿煖识
\n
寿就是寿命,这个煖就是温度。那么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的分别的功能叫心识。《成唯识论》说,从经典上说,寿煖识三个是互相摄持,如果一个东西消失的,其它两个也消失。
\n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可能做梦也可能不做梦,我们不做梦的时候,第六识完全休息了,第六识完全不活动了。我们在睡觉第六识不活动的时候,我们内心等于是一个粗的心识全部停止下来,但是我们身体的温度还在,寿命也还在。表示说我们的生命还有一个心识在,因为寿煖识是相互摄持,有温度就一定有寿命,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但这个时候没有做梦第六识已经不活动了,那么大乘论师就问小乘学者:“请问这个心识是什么?”因为你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你有温度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心识是什么?只好说是第八识。
\n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教对于死亡的判定跟一般的世间不同,世间的医学当中,这个人心脏停止了这个人说明生命就结束了,这是一个死人。佛法不同意,心脏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败坏。佛法认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温度——寿煖识。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没有寿命也就没有了第八识,第八识只要一离开,这个人身体马上冰冷,这个地方就是说寿煖识这三个是互相摄持的。
\n
第十个、染净心
\n
染净心就是说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并不是在于这个业力,说你造了很多的善业,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佛陀,虽然你造那么大的善业,你还是个凡夫,阿罗汉可能什么善业都没有造,但是他是一个圣人。所以:
\n
凡夫跟圣人不能以造业来判定,要以染净的心。
\n
凡圣的差别在于——他的心识有杂染,所以是凡夫,这个人的心识清净,所以他是圣人。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