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一个白发老翁非常感动,跟他顶礼。他说我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老比丘,迦叶佛时代人寿两万岁。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一个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我当时回答:不落因果。因为这样的邪见使令我堕入到狐狸,做了五百世的狐狸。听了《金刚经》以后,我现在那个心中的邪见破除掉了,真正大开圆解。但是为了印证,我再请问你一句话: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这个时候那个老翁起大欢喜,他说现在开始,我已经解脱狐狸身了,在这个山后有一只大狐狸是我的色身,请你帮我处理一下。第二天去看,果然在山的后面找到一只大狐狸。
\n
那么我们看他的一个现象,他本来是一个比丘,一念的邪见,一念迷,堕入到狐狸身去;后来他学习了《金刚经》的教法,从教法里面起观,把心中的黑暗无明破坏以后,一念的悟解脱了狐狸身。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到“万法唯识”,就是你心中的迷悟就可以决定你的生命。他为什么堕落?因为他迷得很厉害;他为什么能够生天?他迷得比较少;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圣道?他的迷惑破除一部分了。所以这个十法界,就是我们心中的迷悟来安立的。
\n
所以我们讲“五位五观,一以贯之”,整个唯识的修行位次,完全是依着你的心识的迷悟,来安立你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不是看你外表,完全是依止你心识的迷悟。你说你诵了几部经,拜了几部佛,是一回事;你的生命的升沉就决定在你心中的迷悟。当然这当中主要是临命终的迷悟,但是你临命终的迷悟,还都是你平常所串习而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唯识之前,蕅益大师很慈悲地告诉我们“五位五观,一以贯之”,一定要往心识上去会。好,这是讲到标题,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这个标题也等于是发明了本颂的宗旨。
\n
好,我们再看乙二,释“三十颂”。
\n
乙二、释三十颂
\n
“唯识”等于是这个颂所要表显的,能表显的是“三十颂”。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万法唯识的观念呢?天亲菩萨以三十个偈颂,来表达前面唯识的道理。那么这“三十颂”,蕅益大师他做出一个科判,就是第一大科是唯识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