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颂文的其中的义理。这当中分成三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的相是约世俗谛来说,唯识性是约胜义谛来说。从唯识的性相,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法非空、非有的相貌。
\n
唯识相,我们到了本文会说明,它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变相,所变现的万法的相貌;其次另外一个是能变相,能变现的八识的相貌。这个唯识相,论主是以所变相和能变相来各自发挥,这两个都是属于世俗谛。唯识性,就是唯识的真实性,是我空和法空的真如,这个是胜义谛,是胜义谛的境界。
\n
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说明唯识的修行位次。我们从唯识相而悟入唯识性,所谓的“遣相证性”,从这个相貌的观察而悟入到二空真如理。这个时候有五个阶位,所谓的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这一段是说明整个唯识的修学位次,我们这个颂文就分成这三大科。
\n
甲三、结示劝修。最后一个总结,跟大家互相勉励。
\n
甲一、解释题目—《唯识三十颂》
\n
我们先看甲一的解释题目。解释题目是“唯识三十颂”,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先解释“唯识”这两个字,再解释“三十颂”。先看乙一、唯识。这以下根据《成唯识论》解释。
\n
乙一、释唯识
\n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n
为什么安立这个“唯”字呢?这个“唯”就是唯独,说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为什么要强调“唯”这个字呢?因为遮境有,遮止境界是离开了这一念心而独立自主存在。换句话说是遮止心外的境界是真实有,这是遮止有心外的境界可得,所以安立一个“唯”,就是唯独只有心识。
\n
其次“识拣心空”,前面的唯是一个否定,这个“识”是肯定。就是简别心的作用是空,意思就是说肯定内心的作用,从依他起的角度是有它的作用。就是肯定内心的作用,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