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引导,是由作意,如理作意。
\n
特别是我们受了戒以后,就是受戒跟没受戒的差别在那里呢?就是你在没有受戒之前,那你心中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说我今天也可能会造罪业,也可能造善业,不决定。但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面对十方三宝的境界,正式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当你的心中,许下三个誓愿以后,你的心中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戒体。
\n
离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你心中就出现一种这样的一种作意的力量,就是我不管遇到染污的境界也好,也不管遇到清净的境界也好,因为你曾经在三宝发愿的时候,你当初所发的愿是面对十法界的染净境界而发愿,不管是杂染的境界,不管是清净的境界,你都要实践你心中的誓愿。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正式有决定性的改变,就是你心中有一种如理作意,不管我遇到染污的境界,遇到清净的境界,我永远是朝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向走,这样子,这个展转力,那是趣向于清净的力量。
\n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决定的,一个人的心识是不决定的,他随时会造善,也随时会造恶,一个人一定是要对三宝,在三宝的境界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觉悟以后,他的生命才正式的稳定下来。因为他的心识的方向,虽然他不一定马上做到,但是他心中的这个轨迹,已经把它划出来,他心中该走的路,是怎么个方向,他的目标已经明确地划出来。
\n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往者已矣,过去我们在那一个境界造作,谁也不能弥补了。重点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心识的产生,是由两种因缘所成就。好,我们再看第二科:
\n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n
前面的“分别由何难”,是从因地的角度来说,就是心是业主,因地的相貌是由因缘所生的,这个地方是从果报来说,探讨这个生死的果报是怎么出现。前面是约因相,这个是约果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