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司徒听懂了皇帝的意思,目的是维护宝钞信誉,但当下宝钞信誉不会破产。
张学颜不认为大明宝钞的信誉有破产的可能,自从李太后的亲生父亲丶亲哥哥丶亲弟弟遭到了严惩之后,没有人会再怀疑宝钞的信誉了,这也是松江府敢直接将南洋宝钞一并兑换的根本原因。
只要陛下发的钞,所有人都认可。
皇帝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万众瞩目丶亿万瞻仰,皇亲国戚都不能破坏宝钞发行,这一政治正确建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大明宝钞。
纸钞,从头到尾都是信誉,大明没几个人真的见过通和宫金库里的黄金,其实也没多少人真的关切,陛下到底收储了多少黄金,有没有,有多少,都不影响宝钞的发行。
张学颜这番话里还有深层的含义,当下停发宝钞,反而是对宝钞信誉的破坏。
朝廷的政令就像是下山的马车,一旦开始,就没有停下的可能了,要麽车毁人亡,要麽平稳下山,准备攀爬下一座高山,中途停止,才是把国事当儿戏。
就连最难的还田令,虽然缓慢,但也在坚定的执行。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旦开始,哪里还有中途停下的可能。
「容朕缓思。」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铅笔写写画画。
黄金宝钞的信誉基石是通和宫金库,南洋通行宝钞的基石是吕宋十二个铜镇,黄金和赤铜,共同构筑了宝钞信誉,之所以没有白银,是因为大明贫银,没有足够的银矿。
理论上,两个宝钞总量没有超发,黄金是真金,皇帝没有撒下弥天大谎,真的在收储黄金,赤铜源源不断抵达松江府。
实际执行中,南洋宝钞可以直接兑现银币,享受一致待遇,张学颜说破天去,就是超发了。
「陛下,臣以为,大司徒所言,颇有道理。」申时行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廷臣愿意说话,他站了出来。
作为全楚会馆坐馆党魁,作为张党话事人,作为首辅备选,在张居正不方便直接表态的时候,他要出来表态。
「哦?爱卿仔细说说。」朱翊钧停下了笔,看着申时行,让他详细说说。
在文华殿廷议的时候,朱翊钧是从来不会认为臣工在顶撞忤逆,很多架这里吵了,下面具体负责执行的人,就不会打架了。
令出多门,就是让基层执行人员打架,一件事,基层人员收到了四份指示,他听谁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谁都不听,自己执行自己的,因为没人知道,到底谁的指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