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倪小宇无奈的得出一个结果,“难!太难了!”,不过,至少可以纠正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错误解释,还原孔子的真实义。
\n
倪小宇发现,儒释道三学中,儒家思想是治世良方,可惜,在龙族历史上,儒家学说只能在民间传播,因为唯物质利益主义作怪,没有一个朝代真正地遵循了儒家思想,哪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唯物质利益主义者的帝王将相,只是把他们需要的,通过篡改概念量体剪裁的“儒家”,用来达到统治目的,也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演绎着朝代兴替。
\n
倪小宇感叹着,今人还有多少人真了解孔子,孔子很多言论都被后人误解了。
\n
例如一:《中庸》这一段是孔子悟道的过程,同《道德经》中老子所证悟的道体。
\n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n
这段话必须有真修实证才能了知,老子有这个证悟过程,历代禅宗祖师有这个证悟过程,都可以如实了知这段话的含义。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必须要通过儒释道三学互相印证,方能理解,这一段话是孔子圣学体系的根本,没有理解这段话,理解不了孔子圣学。
\n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这里用天命来称呼法界实相,这个实相是本来空寂的,然而它有生起一切万有物质现象的性质,我们称呼这个性质为“道”,描述实证这个性质的过程名为“证道”,传播“道”就是教育。由此可见,孔子一生都在传播“道”,他的思想体系是围绕“道”的,所以“学而时习之”的学不是普通的知识,是指以“道”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即圣学。
\n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切皆由道生起,所有都在“道”中,这也是佛教中所讲“心外求法永不可得”的道理,“离”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