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说后者正如同马识途一样的幽默风趣,言语朴实,前者却表现出了标标准准的知青文学特征——描写知青生活、表达理想情怀。
\n
\n
截然不同的文风,让黄兴邦意识到,这次逮到了一个真天才。
\n
\n
那么,现在不过八月份,在即将到来的十月刊当中,把余切的《高考1977》和原定的《天若有情》同时刊登如何?
\n
\n
《红岩》创刊初始有没有这种双作刊登的现象,黄兴邦并不知道,但杂志79年复刊以来,确实没有过两篇中篇小说同时刊登的先例。
\n
\n
然而,《高考1977》完全可以作为稍微长一些的短篇小说,这样一长篇一短篇,从而实现一本杂志双作品的伟业。
\n
\n
连着两天,黄兴邦到余切所在的宿舍寻找他,却每次都得知余切不在宿舍,而在省图书馆搞创作。
\n
\n
创作什么呢?
\n
\n
根据余切室友阿莱的消息,他正在创作一篇越战史诗巨作,以一个小队之命运激起全民族之同情的小说。
\n
\n
那画面太美,已无法想象。
\n
\n
余老师拥有伟大的性格!
\n
\n
黄主编不便打扰他。
\n
\n
于是,黄主编总是在余切的宿舍周边徘徊,他徘徊着。
\n
\n
研讨会进行了一周,也就是第一周的周末,黄兴邦终于在白天看到了余切。
\n
\n
因为这天请来了原谅山地区作战得到轮休的几个士兵,是专门为了各位进行文学创作,提供真实素材的几位战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