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久之后,就将彻底覆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到此,从大明洪武十一月,明太祖苏允起兵征蜀,明军分别从陕西向蜀地进军。
至洪武二年正月,成都上表请降,大明军进入成都府,前后共历时两个月,大明基本占领四川地区!
当洪武二年正月的残雪尚未融尽,苏允的明军已踏着蜀道的冰霜进驻成都府。
这场历时两月的征蜀之战,看似速胜,却暗合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隐秘逻辑——自秦汉以降,得四川者得天下半壁,此非虚言。
从刘邦据巴蜀而斩项羽,到李渊定蜀地以固关中,再到大宋太祖六十日荡平后蜀,四川这片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土地,始终是天下棋局中最关键的「活眼」。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领汉中丶巴蜀之地。
彼时项羽分封诸侯,看似将刘邦放逐至偏僻蜀地,却未料这片被秦岭与大巴山环抱的沃土,恰成汉军崛起的根基。
蜀地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灌溉系统已运转数百年,粮食产量冠绝天下。
刘邦令萧何镇抚巴蜀,「收巴蜀租,给军粮食」,仅用四年便从汉中出兵,以巴蜀粮秣支撑垓下决战,最终奠定汉室四百年基业。
苏允的明军入蜀,与刘邦的战略如出一辙。
当他的铁骑踏过剑门关时,看中的不仅是蜀道天险,更是成都平原「一岁再获」的稻米丶利通天下的井盐与能工巧匠辈出的手工业。
逻辑是相同的,在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父子虽先定关中,却始终将四川视为后方重镇。
公元618年,李渊派李世民之弟李孝恭经略巴蜀,「开巴蜀之险,通荆楚之津」。
四川的价值在安史之乱中更显——唐玄宗避乱入蜀,依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屏障,得以在成都重建朝廷,号令天下勤王。
彼时的四川,既是避难所,更是平叛的兵源地,「剑南之师,甲于天下」。
苏允面临的局面与李唐有相似之处:当他从陕西南下时,四川的「四塞之固」使其既能抵御大宋的反扑,又能作为进军湖广丶岭南的跳板。
明军占领成都后,只要修复都江堰,疏浚岷江航道,便可以将蜀地的物资通过长江水系运往前线,这与唐代「以蜀财赡天下」的策略别无二致。
正如唐人所言「蜀为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于斯地」,苏允亦深谙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