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由于长期的积弱与懈怠,军队纪律松弛,士兵们士气低落,行军速度极为缓慢。
一路上,士兵们怨声载道,对这场未知胜负的战争充满了恐惧与抵触。
同时,为了筹备军饷,朝廷不得不加大赋税徵收力度,这使得本就生活困苦的百姓们更加苦不堪言,民间怨声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蜀地边境,宋军将领们匆忙组织兵力,抢修防御工事。
他们在险要之处设置关卡,堆砌巨石,拉起拒马,试图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这些仓促搭建的工事,在经验丰富丶装备精良的明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而且,由于兵力不足,防线漏洞百出,宋军士兵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四处填补空缺,士气愈发低落。
另一边,大宋派出的使者们踏上了艰难的外交之旅。
他们怀揣着最后的希望,奔波于各势力之间,试图说服各国君主出兵相助。
然而,此时的周边各势力,早已对大宋的积弱看在眼里,他们或是惧怕明军的强大实力,或是心怀自己的小算盘,对大宋的请求大多敷衍了事。
有的表面上答应考虑,实则按兵不动;
有的则直接拒绝,不愿卷入这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攻势愈发猛烈。
他们如汹涌的潮水般,迅速突破了宋军在边境的一道道防线。
宋军士兵们虽也曾拼死抵抗,但在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终究难以抵挡,纷纷溃败逃窜。
一月之内,蜀地的大片土地相继沦陷,宋军伤亡惨重,局势愈发危急。
面对如此绝境,大宋朝廷内部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大臣们相互指责,推诿责任,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赵煦心力交瘁,却又无力回天。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些大臣甚至开始暗中谋划退路,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
至洪武二年正月,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成都府最终沦陷,大宋最后的抵抗宣告失败。
当明军浩浩荡荡地进入成都府时,城内一片死寂,百姓们面露绝望之色。
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
赵煦听闻成都失守的消息后,瘫倒在龙椅之上,眼中满是绝望与悔恨。
他深知,大宋的江山,在这场战争中已摇摇欲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