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时,“我”也不是主角,而是旁观者、叙述者,和偶尔的同行者。
\n
但是张潮又不会让自己的情绪游离于故事之外,反而会成为约束故事内核向着自己希望方向生长的框架——这种“全情投入”与“有限参与”并存的创作态度,构成了张潮这些年写作的内在支撑力量。
\n
张潮自己当然有所察觉,但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大江健三郎是第一个察觉的人。
\n
过了好一会儿,张潮才微笑着道:“其实我管这叫「不在场主义」。”
\n
“哦?”大江健三郎眼睛一亮,语气也变得有些兴奋:“这是出于你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
\n
这时候负责给代表在前台办理入住的地接人员过来对年轻作家们道:“大家赶紧过来领房卡,早点放好行李……”
\n
话没说完,就被几道恼怒、犀利的目光给把剩下的内容憋回了肚子里。
\n
这里都是作家,当然明白这场访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连渡边恒雄这个访谈者也不再插话,把舞台完全交给了张潮和大江两人——
\n
张潮这是要在这次的访谈中提出一种全新的文学概念?
\n
想到这里,这些年轻的作家们都有些止不住的颤抖。
\n
张潮的作品销量和他的影响力迭加,可以想象,这个概念今后会有多少跟随者,若干年后,最终变成一个文学流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n
这是真正的“开宗立派”啊!而且是当着大江健三郎的面!
\n
在“新感觉主义”宗师面前宣布“不在场主义”要登上文学的舞台——这可是要写进文学史的大事啊!
\n
怎么舍得错过这个关键的瞬间?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