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大江健三郎一边说着,一边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本书,正是刚刚所说的《少年的巴比伦》。
\n
“是。那是一篇杂志约稿,我写了大概一个月,写的就是我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张潮也有些感慨,这本是他纯文学的第一次尝试,还有些幼稚,在国内已经很久没有人提起了。
\n
大江摩挲着书的封面,缓缓道:“好像所有作家都是从身边写起呢……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张潮桑你有一种其他年轻作家极少具备的特质——
\n
一种年轻的沧桑感。”
\n
张潮眼神一凝,认真地看着大江。
\n
大江也注意到了张潮的眼神,“呵呵”笑了一声后道:“看来我说对了啊。这部《少年的巴比伦》虽然有着复杂的写作手法,但我觉得你始终与里的人物——无论是陆小路,还是蓝白——保持着一段距离。
\n
作家总是会与自己笔下的角色共情,但你似乎会在人物真正进入你的内心前将他们拒之门外,然后隔着一面‘单向玻璃’来窥探他们的生活。
\n
这种距离,又不是海明威那种如拍摄纪录片般的冷峻,又能切实感受到你对人物的关注是有温度的……
\n
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你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一种极佳的平衡。”
\n
张潮沉默下来,他被大江健三郎的敏锐深深折服。身为世界顶尖的文学奖,他拥有着作家中都极其罕有的文字触觉,只看了他一部作品,就把握住了张潮埋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份特质。
\n
身为重生者的他,一方面热烈地拥抱生命,另一方面却也对这个世界有着淡淡的疏离感。
\n
这种疏离感,给予他一种始终处于“事件之外”的视角特点——张潮的,要么使用「第三人称」,要么在使用「第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