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丶谨小慎微,能做到肯定要做到,做不到,也要尽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深怕赵俣的一道圣旨,使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此,凡是赵俣交代下来的事,别说是对的,哪怕是错的,蔡京也会不留馀力地去执行。
就像这次迁都。
毫不夸张地说,赵俣又一次动了许多权贵的蛋糕。
东京汴梁这里,繁华如梦,商贾云集,达官显贵们的府邸鳞次栉比,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权势与财富的气息。
迁都之事,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惊涛骇浪。
那些在汴梁扎根已久丶势力盘根错节的权贵们,怎会轻易舍弃这得天独厚的繁华之地,去往那未知的新都?
蔡京心里清楚,此次迁都肯定阻力重重,但赵俣心意已决,他唯有全力以赴,做成此事,才能让赵俣认可他这个宰相的能力。
蔡京请郑显肃丶赵寿母子将群臣聚集起来,蔡京朗声说道:
「今议迁都,非为一时之变,实乃万世之基。
汴梁虽盛,然地处中原,北邻强敌,无险可守。昔者,岁输币帛,屈身求和,皆因地势之困也。彼时国弱兵疲,欲迁无资,欲守无策,唯忍辱负重耳。
今陛下神武,四海清宁,兵甲强盛,府库充盈。燕京者,左拥沧海,右枕太行,北控朔漠,南襟中原,形胜之地,自古为帝王都。迁于此,可固北疆,拒胡马于长城之外;可通胡商,利关市之往来;可聚天下精锐,威慑四方。
若仍守汴梁,北寇一旦南下,千里平川,无城可依,国祚危矣!
昔之困局,非不愿迁,实不能也。
今陛下赐我等以时机,有甲兵足以卫畿,有府库足以营新都,有贤能足以安黎庶,此时不迁,更待何时?
迁都之举,初有劳烦,然为子孙计,为大宋万世计,必行之!
陛下意已决,谁敢阻之?
有异议者,当思江山社稷之重,勿以私念误国!」
蔡京话音一落,苏轼就出列大力支持道:
「陛下决意迁都,实乃洞察千古之明断,非千古一帝不可及也!
昔者,先皇经营汴梁,实无奈之举。我等皆知,汴梁无山川之险,若寇至,则京畿震动,天下惶然。此非危言耸听,澶渊之鉴不远也!
某尝遍历北方,知燕京之固:凭长城以拒朔风,临渤海以纳舟楫,内可控幽燕之劲旅,外可通九边之粮道。迁都于此,非独避寇患,更是扬国威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