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权相铁腕,雷霆迁都
…
蔡京对赵俣的雄才大略由衷钦佩,深知其判断力丶决断力远超常人,在战略规划丶朝堂掌控等方面难以企及。面对赵俣的雷霆手段和精准眼光,他会时刻保持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或欺瞒。
不过,赵俣的能力强归强,但精力有限,需要蔡京处理政务丶协调百官,这也为蔡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蔡京在遇到赵俣之前,三起三落,凭藉科举出身的优势丶行政能力以及对权力的敏锐嗅觉,在新旧党争中反覆摇摆,通过依附不同势力丶结交权贵,逐步从地方官员攀升至中央核心圈,为后来成为宰相奠定了基础。
直到遇到了赵俣,坎坷了很多年,蔡京终于等来了皇帝的青睐。
自从登基,赵俣就开始重用蔡京。
等到原来的宰相章惇,因为年迈致仕,赵俣便将蔡京给提拔为宰相。
蔡京的「春天」终于来临了。
但是,当宰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赵俣的宰相。
赵俣重视制度与效率,蔡京可在完善律法丶整顿吏治丶发展民生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藉助赵俣的权威推动实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只是赵俣往往掌控核心权力,蔡京虽位高权重,却需时刻把握「度」——既不能因碌碌无为被罢免,也不能因功高盖主遭猜忌。因此,蔡京会刻意收敛锋芒,在关键问题上「留有馀地」,比如在军事丶外交等赵俣亲自掌控的领域,多以执行而非决策为主,避免与赵俣形成权力冲突。
赵俣能力强,意味着对臣下的要求极高,一旦政务出现疏漏,可能面临严厉问责,甚至被视为「无能」,这给了蔡京不小的压力。
好在,蔡京的能力真不是盖的,对于赵俣提出来的要求,蔡京绝大多数都能达到,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
蔡京在当上宰相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处明君时代,若能辅佐赵俣成就盛世,他将在史书上留下「贤相」之名,与赵俣形成「君臣相得」的佳话,反之,若因自身失误或与赵俣失和导致他主导下的政务崩坏,也可能成为明君光环下的反面教材,因此他会格外注重名声与操守。
总之,蔡京更像是「精密仪器的操盘手」——既要顺应赵俣的「总调度」,又要确保自身职能的稳定运转,在敬畏丶机遇与风险中寻找平衡。
蔡京深知自己对于赵俣的意义,所以在涉及到赵俣君主权力方面,他极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