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拾想了想,不急着表态,而是开口道“答此问前,我先问诸君一句,天下之财可有定数若已有定数,则开源无从谈起。若无定数,则俭省不足以富国。”
众人顿时思索起来。
谢拾轻轻巧巧抛出的问题就此让众人陷入新一轮头脑风暴,又展开新一轮激辨。
被遗忘的他反而置身事外了。
次日一早,岁试开考。
岁试考试内容几经变化,往年都是两篇四书文,一篇五经文,不过由于今年江提学积极响应“经义与策论并重”的政策,岁试考试内容改为一书、一经、一篇策问。
岁试不像正式科举那么严格,也没有搜身、随机排座号等环节,谢拾就在平日里熟悉的席位上坐下,试卷便发了下来。
他拿到题目一看,首道四书题为“礼乐不兴”二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谢拾当下在草稿上默出整节内容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开篇是子路问孔子,若是他被卫国国君即卫出公请去理政,孔子首先准备做什么,而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正名”。
子路对这个答案表示强烈的质疑,孔子便发表了一通解释,谢拾一气呵成默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为政之道,先正名分,如此才能堂堂正正放手施为,于是诸事皆条理顺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