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正言顺”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若是只读论语而对历史背景不加了解的人,只凭表面意思展开论述,固然四平八稳不会有错,文章却也沦为平庸之流。
经史涉猎诸多的谢拾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便是师徒二人此番对话的历史背景。
左传上记载了一则故事
卫灵公娶妻南子,而南子嫁人前曾与美男子宋公子朝相好,嫁人后她仍对宋朝念念不忘,请求灵公召见宋朝,灵公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双方在洮地会面。
恰在这一年,齐景公与宋景公也在洮地会面。为交好齐国,卫灵公派太子蒯聩将盂地献给齐景公,太子蒯聩
半路上经过宋国野外,听见有野人唱歌“既然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为何还不将我们的公猪送回来”母猪指南子,公猪指宋公子朝。
深觉羞辱的太子蒯聩预谋杀掉南子,后者却得到卫灵公庇护。事败后蒯聩逃出卫国,而失去嫡子的卫灵公欲立庶子蒯郢,蒯郢却推辞不受。卫灵公去世后,太子蒯聩之子蒯辄即位为君,是为卫出公。偏偏流亡在外的太子蒯聩还活得好好的,甚至想回国夺位,父子间显然还有一场争斗。
于是就出现了“子为君而父为臣”的场面,这显然不符合儒家推崇的礼法。
可若是要卫出公让位于其父,这显然既不现实亦违背了卫灵公的意愿。这父子二人无论谁来做卫国国君都是“名分不正”。
是以,孔子的回答既表明为政之道以正名为先,亦是在回避替卫出公理政这件事简而言之,他不想掺和这滩浑水。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