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的。
人们不仅喜欢吃大锅菜,大锅菜的菜香里面,蕴含着故乡浓重而又朴素的人情味道。正是这样,都很看重大锅菜,甚至有人看得比爷娘老子还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有个人在县上当头头。他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一个人寂寞,就和本村一个寡妇好上了。他觉得父亲给他丢面子,常年不回家。父亲去世后,乡亲们都过来帮着料理丧事,他却死活不肯回家。眼看都快到出丧的日子了,他还真的坐着车回来了。四邻觉得他原谅了老人,只见他下车后,从后备箱里往下掂出几块猪肉和一大袋子新鲜蔬菜,叮嘱灶火上做饭的人:“这些东西都用上,把大锅菜熬得肥肥的。”说完,大伙儿本以为他会到父亲的灵前大哭一场。不料想他却朝着在场攒忙的乡亲们,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老少爷们,对不起了!”尔后起来拍拍裤子上的土,上车就走了。
乡邻们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这小子唱的哪出戏。好一阵子,人们才缓过神儿。一个长辈说:“小子虽说不孝,还算有点人味儿,知道让埋他老爹的乡里乡亲喝碗大锅菜。”是的,尽管这个当儿子的落了个不孝的赖名儿,但他却知道大锅菜在故乡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至于大锅熬菜熬得好不好,乡亲们有他们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时候,他们并不看重肉多肉少和味道香不香,而是通过大锅菜看人实在不实在。人们公认你家庭条件好,你却舍不得往锅里多放好材料,就有人说话了,轻则说你小气,说重了就是对乡亲们不实在。有时候,大锅头上的人心里憋气,有的人还会想着法子让你在别的地方多破费。红白事上都是按照看好的时辰行事,错过时辰怕不吉利。这时大锅头上的人故意不加火,到了吃饭的时间大锅里的菜还是生的,便嚷着让管库房的拿钱到街上买现成的,再不就干脆舀几碗炒好的熟肉给人吃。我曾经见过一个嘎小子,将整袋的大米放进水锅里,米都冒出来了,他还故意朝事主喊着“坏了、坏了,米放的太多了,这可咋办?”嫣然一幅焦急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了,却没人上前,只是在原处低着头笑。这样弄两下,你不仅没省,还在人前说不起话,甚至影响到儿女亲事,到后来让你后悔不迭。自家人吃倒没啥,顶多说是省俭。但是,在招待人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